港校北上,掀起了香港教授的创业浪潮
港校北上正在加快香港教授的创业进程。
(资料图片)
6月16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说,学校成立一年来,引进了近200名学术人才和800余名研究生;与数百家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对接,与70余家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这让人联想到大洋彼岸的“硅谷-斯坦福”模式。互联网巨头谷歌、ChatGPT研发公司OpenAI,都起源于斯坦福高校的创新创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安娜丽·萨克森尼安在《区域优势:硅谷与128号公路的文化和竞争》一书中分析认为,硅谷建立了一种“横向协调”模式,模糊了公司与地方机构、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推动了企业创新的专注力和灵活性。
在大湾区,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边界同样趋向模糊。港科大(广州)正式成立一年以来,已经有不少教授、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成立初创公司,尝试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继孵化了华科创智、尚维高科等公司后,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院长温维佳目前正在准备另外三家企业的孵化。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统计学部教授徐仲锳亦向界面大湾区表示,两地通关之后,今年他有意前往广州寻找商机,凭借已有的生物技术与美妆企业进行合作。
香港教授掀起创业浪潮
论文、工程品、产品,香港教授正在掀起新一轮创业浪潮。据《广州日报》,已有超过90位香港及境外教授的团队依托霍英东研究院开展面向大湾区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在出任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院长之前,温维佳是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的教授。2014年起,他参与创立了华科创智、禾维科技、尚维高科、凯佳光科等公司,涉及新材料、微电子等领域。
当下,温维佳正在孵化三家新企业:“第一家涉及元宇宙技术,旨在打造大量可体验的空间;第二家是一种新的电动车充电模式,叫双工充电系统,运用了新材料、新的模块和无线系统;第三家是健康保险,随时观察健康状况、治疗病变。”
琢石资本是跟温维佳洽谈的投资机构之一。此前,琢石资本已经投了好几个从高校出来的项目,例如由港科大校友创立的硅酷科技、开思等。
琢石资本投资总监朱理观察到,越来越多教授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这个趋势已经形成,教授和学生一起完成科技的产业化。教授在后台把控,博士学生跑在一线,学生的可塑性强,容易完成技术型CEO的身份转变。”
广州元交互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创办人为港科大(广州)的学生,主营产品为脑机接口手环,已拿到种子轮共计400万融资。
港科大(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就是公司的统筹者之一,他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相关研究。熊辉的学生郭伟钰是港科大(广州)人工智能学域的在读博士生,也是元交互技术的创始人,手脑平台最初也源自他编写的一套神经解码算法程序。
“做产品跟传统搞科研有一定区别,AI要从软件中来到硬件中去。”熊辉强调,一个成果要抵达用户需求,需要找一个载体。他联系了学校的硬件团队,在搭载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出现有的样品机。
在港科大(广州),设置了专门的知识转化办公室。一方面,会对团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包括公司注册流程、知识产权保护和创业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学校也会尽量帮助团队取得地方政府的政策补贴。
最大的挑战是跨学科
按照设想,戴上元交互的手环后,用户可以操控机械臂或机械手。其中一个应用场景是残疾人假肢,设备可以接受神经信号并传输至假肢;另一个是工业生产,通过手环将工人经验导入工业机器人中,完成危险物品的抓取。
在郭伟钰看来,最大的挑战是跨学科的交流,“对纯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来说,要设计佩戴载体是很难的,需要IP设计、人体工学设计的硬件团队来配合。”
除了人工智能、芯片硬件设计,元交互的创办团队也横跨了金融和社会学领域——金融学的学生负责建立公司架构、构建股权分配,社会学的学生则提供需求方案。
此前,倪明选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指出,学校主要从三方面突出科研影响力,“第一是辅助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第二是加强学校跟企业的合作,跟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合作团队;第三是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不同于传统高校的院系设置,港科大(广州)采用“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温维佳介绍道,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科和课题;主机实验室也由来自不同学域的教授共同打造,包括量子科技中心主题实验室、芯片中央实验室(NICE)。
“交叉融合的模式可以把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和科研转化结合在一起。”温维佳创办的公司也有明显的跨学科属性,包括生物检测、新型材料、光学器件、智能制造等。
今年港科大(广州)将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制造三个专业计划招收125名本科生。倪明选告诉界面大湾区,本科生的课程设计也以交叉学科方式进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导师,量身定做课程;毕业设计也由不同领域学生共同完成。”
“资本还是比较稀缺”
追溯到香港教授创业的源头,是政策风向的转变。
温维佳曾有过带着研究项目北上寻求合作但多次碰壁的经历。他提到,当时内地政府大多希望直接与教授任职的大学签订协议,而非由教授直接发起成立科创转化平台。
“不过这种情况在慢慢改变,现在内地出了很多政策鼓励高校老师创业。”温维佳说。
2022年10月,南沙与港科大(广州)签署合作协议,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6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港科大(广州)也成为推进科研用物资跨境试点的对象,其进口设备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海关减免税审核确认手续,并获得减免税款150余万元。
结合重点产业领域、重大功能平台及急需紧缺人才的发展需求,南沙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元宇宙九条、强芯九条等政策。
郭伟钰亦明显感觉到高校创业的投融资氛围更加友好。2018年,他曾尝试打造一款大学生顺路app,但苦于对接不到较好的投资机构。而他在入学港科大(广州)一年内,就创办了元交互,目前正在申请“新十条”和元宇宙九条的政策补贴。
朱理表示,背后是相关部门的制度调整,涉及产权归属的问题:“教授在学校的科研成果是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属于学校,商业化收益的分配不合理会限制知识产权商业化。现在越来越多高校出台了相关政策,学校只占小部分股份,大部分给知识产权创造团队。捋顺这个关系后,教授也更有动力进行创业将知识产权商业化。”
据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分析,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企业之间建立了类似于“共生”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仅是一部分,还建立了合作研究、委托研究、人才合作培养、企业咨询、数据共享等协作机制,例如斯坦福大学的BIO-X项目就与强生、诺华等十余家生物制药巨头合作开展访问学者助学金、资助合作研究、赠予基金等计划。
琢石资本目前也开始跟港科大及部分内地高校进行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签个合作协议,需要基于长期沟通了解,到彼此核心工作上进行协同,未来一起投资孵化更多的早期项目。”朱理透露,公司正跟霍英东研究院共同设立早期天使基金。
不过,他也坦言,这类项目在公司业务中尚未成主流;对于高校科创项目而言,“资本相对来说是比较稀缺的,目前还是项目更多,只有小部分能获得资本投资,这个永远是个小概率,里面挑战也挺大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