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详情

【环球速看料】“海上名家”谈“重塑审美”,画家和观众的双向奔赴才让作品完整

行业资讯 来源 :新民晚报 2023-04-30 18:56:16


(相关资料图)

“海上名家邀请展”在上海杉达学院图书馆五楼展厅展出的同时,一场关于“重塑审美”的研讨会就在作品的围绕下进行。展览展出18件作品涉及老中青三代,展出作品有油画、国画、雕塑等形式,可一窥海上绘画在当下的传承。展览策展人马楠认为,展览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

参展艺术家中王劼音、凌启宁、邱瑞敏均有上海市美专求学的经历,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姜建忠、蒋铁骊、白璎目前均在上海美院教学一线,他们的油画、雕塑和国画作品代表了当下上海学院创作的水准。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姜建忠创作中一直在思考“写实”和“具象表现”的本质区别。此次他参展的《解读戴安·阿勃兹》试图把观念和技术结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审美的作品。他认为,在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中重提审美的意义,自己的思考就是“面对美术史、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时代!”。他回忆,在四十年前,曾经有过一种思潮“不要审美了,颠覆审美、颠覆传统、颠覆技术”,但是“艺术需要观念,也需要审美、绘画也不是哲学的注脚,也不会被哲学替代,绘画也不会终结。”

在以2010年的青铜雕塑作品《周信芳》参展的雕塑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蒋铁骊的眼中,雕塑的“本体”并不是塑造技巧,而是到达人性深度的可能性。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先做一个文人,再做一个艺人”,“如果我们把艺术家理解成手艺人,那么我们都是手艺人,但是我们手艺人区别于别的最大的点在于我们要先做一个文人,先做一个有文人情怀或者文人意识的角色,再谈你的手艺。”

艺术家王劼音保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以安静而沉稳的《冮南花》参展,一口“沪普”十分亲切,“上海话讲画画叫‘画图’是有道理的,画图跟现在这个时代很贴合,‘画’是文化正确,‘文化的准确要比技术准确更重要’,中国文化的元素就是文化定位。要面对美术史思考如何提炼出个性,又要面向时代与个性相结合。”

艺术家白璎作品中的人物姿态总是动荡不定,让站在作品前观看的人内心也同时被艺术家的“动力”搅动,正如曾任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的邱瑞敏所言:“我们创作画画只完成了一半,另外一半应该由观赏者来完成,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要提高艺术的修养。历史上也证明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整个历史进程过程当中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有助于绘画艺术对人类心灵升华的视觉体验。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就是审美文化的培育。”

马楠在本次展览展出的“灵山”系列油画让人联想起传统园林里的太湖石,它们在马楠的作品中悬浮着,体积感让它们并不嶙峋,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气息。直面学生的经历让她对于艺术教育思考得更为深入,她认为,在大学艺术教育中,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融合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转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音乐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可以推动音乐技术的创新,同时创造出独特的音乐形式。实践性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应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将他们的作品呈现给公众。例如,学生可以与当地艺术机构或组织合作,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得到反馈。(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标签:

精彩放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