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读:北京中轴线初露“方圆”新地标
记者4月27日获悉,中央在京重点项目——新建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竣工交付。
(资料图片)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核心区,与中国科技馆以连桥隔空相连,总建筑面积约6.26万平方米,高44.9米,地上4层,地下2层。
三维地图上,这座方圆形态的大型建筑傲然矗立于北京中轴线上,与一系列恢宏的地标交相呼应。
“场馆功能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中国科技界的全媒体中心、现代化科技成果传播平台、国际科技组织总部服务基地。”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一局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项目经理邢剑兵说。
圆与方,是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建筑的形态组合,体现了设计师“天圆地方,辩证思考”的思想观念。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项目副总工庄寿松解释说,“方”为建筑整体,而其中的“圆”,主要指圆形屋面,由正弦波曲线环绕而成,寓意“传播”主题。圆形屋面抽象提炼出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柱、檩等元素,在屋顶呈重檐、格构式的形象,完美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外幕墙设计亦独具匠心。层层收分的水体形态,是由玻璃和铝板相间的折线排布而成。“这个折线排布,巧妙地营造出夕阳西照、光影交错的内部空间氛围,形成室内外的和谐统一。”设计人员说,层层收分的幕墙,既象征着对科技的不断攀登与进取,又将自由的水体形态自然过渡至东侧,融入统一的城市网格环境。
如何将独特的设计建造出来?项目建设管理全面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第一个难题是钢结构搭建。巨大的穹顶屋盖结构,须实现横跨58米的大跨度张弦梁混凝土穹顶,一层至三层共45米,跨度正交井格重型楼板,东边是15米悬挑吊挂结构。
为有效破解难题,项目团队引入大跨叠层-超长悬挑重型复杂钢结构体系和数字孪生建造体系。基于BIM技术,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在虚拟建筑中完成映射,得出孪生实体建筑生长过程的应力应变,成功指导了实际施工。“最终测算,穹顶环形钢梁实际应变与理论值偏差控制在0.01%之内,高标准完成了既定目标。”邢剑兵说。
建造过程中,项目还同步建立起数字集成化健康监测系统,对结构功能性、环境荷载长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预警与诊断。
项目在管理中,采用了中建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管理平台。
在项目生产现场屏幕上显示的智慧管理平台,集成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安全管理、质量及进度管理、工程管理电子化等模块,借助BIM、AI、热成像等技术。“能随时对项目管理进行针对性数据化分析,成为施工方案和进度调整的科学依据,形成项目管控‘千里眼’,实现绿色生态建造。”邢剑兵说。
不久前,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项目通过了英国标准协会严格审核,荣获亚太区首个BIM风筝标志认证。“这个风筝标志是全球最知名的质量和安全符号之一,是对企业项目交付的BIM能力的权威衡量,如今已成为全球公认的质量标志。”邢剑兵说。
未来,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必将成为中国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工程和国家级科技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向全世界展示国家科技形象、科技实力、科学精神的国家窗口。
(责任编辑:韩梦晨)
标签: